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许仁龙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观点】临画札记

2006-04-18 10:18:43 来源:
A-A+

作者:许仁龙

  1996年6至8月,故宫绘画馆陈列展出了“明清金陵八家精品展”。其时我恰应故宫科技部金田同志之邀,给该部摹画科讲授山水技法课,所以有条件反复观摩了以龚贤为首的金陵画派的作品,并重点临摹了龚贤的《溪山无尽图卷》。通过对原作的心记手摹,使自己很好地补了一次“传统课”。

  这次展出的作品除金陵八家之外还有明末画家扬文驰、程正揆、程邃等人的代表作。其中以龚贤的画最多,共有卷、轴、册页等28幅,占整个展览的展线约三分之一,而且多数作品是龚贤的精品,如大家较熟悉的《溪山无尽图》、《清凉环翠图》、《摄山栖霞图》和部份精彩的册页。龚贤如此数量的作品同时集中展示出来,在近几十年里尚属首次,是一个极难得的学习机会。由于我素来喜爱龚贤的画,敬重龚贤的人品和他作画严谨的态度,所以在临摹的同时作了一些心得体会的笔记,现整理出来,也许对爱好龚贤作品的同道和上临幕课的学生有些参考作用。


7月9日上午雨

  今天临《溪山无尽图》一石半山,皴法有其自然法则与形式规律,即皴依附于形,表达其形。教法宜先干后湿,勾其浓墨线以概括形体,提出空间,白处白,黑处黑,即公分与自分也。


7月13日晴

  《溪山无尽图》应该画的是初春景色,据龚贤课图画稿的论述,春天和秋后的树为一遍点或两遍点。此画中的树多为一遍点,也常出现月芽枝,月芽枝非枝也,似月芽故名实乃嫩叶。再者树干均以润笔勾出,山色空蒙灰润,画面没有干裂秋风的萧瑟景象,点苔的用墨也很饱满,应是春天无疑。

  龚贤自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种自信是有道理的。李可染说:“山水画以画出层次空间为最难”。董源的画多平远而含蓄,巨然的画多立幅高山以苍润为特色,范宽以高远气势胜,而龚贤的画不论立幅长卷还是册页,其前后树石、山川屋舍,云气层层叠叠秩序井然。当透视处在俯视的时候,将物体层层推远并不难,往往难在平视,因为后面的景色多被前面的物体所遮挡,要画出多层物体空间是很不容易的,而龚贤则有这样的本领。他常以前景树与树之间的空隙画出后面的物体层次,使之透过去,他靠形体或白衬黑,或黑托白,或浓或淡,或疏或密.硬是在平视中推出若干层次和空间,既明确又含蓄。仅这一点,前人和后人确实较少这种能力和耐心。近代黄宾虹以积墨画出浑厚华滋的深度,然而景物的前后层次并不很多,李可染写生的层次能达到龚贤的深度,但创作却不及龚贤的层次多。龚贤的笔墨处处都落在形体之上并无单纯为了气氛和黑白关系而胡涂乱抹,正如恽寿平的“笔笔是”之说,也体现了龚贤自己要求将笔墨拆开来看的主张。龚贤用笔讲圆厚,他运用中锋直点的方法画出树的叶子无起止之迹。他提出用墨浆法,层层渍,这墨浆似乎是宿墨,其效果厚而老,有点浑朴感。他所画的树叶松针都用藏锋,无尖刻之状。

  临了六天仅画出一米的长度,实在无法快,每天盘腿坐着,腰酸膝盖痛,隔半小时又得起来活动一下,看来打坐的功夫还不行。


7月19日阵雨

  龚贤说:“广陵多贾客,家藏巨镪者其主人具鉴赏必蓄画,余最厌造其门,然观画则稍柔顺”。此次故宫临画不仅须柔顺,还要谦卑,数次被门卫所阻,为了临前贤之真迹,只得忍气吞声,幸有科技部的诸多同志提供方便,始得坚持下来。

  “黑龚”是在“白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临者须明此理。画黑龚时.要先以灰墨勾出大概轮廓和经络,层层皴染、点染,每遍都要待其干后再画后一遍,先干后湿方有层次。

  龚贤的线条较方有折笔,其笔墨从董其昌脱胎而来,造型则出自董源巨然二家,皴法取范宽雨点皱稍有变化为头实尾虚的短笔皴。

  龚贤的画黑而凝重是人人皆知的,而龚贤具有高超的造型能力和对自然入微的观察体验,并非人人都能看得到,并非人人都能珍视。


7月21日小雨

  龚贤说:“画十年无板滞之迹矣,二十年后无浑沦之名矣”。他的画层次多,笔健墨厚,层层见笔,可以拆开来看,而非胡涂乱擦层层填墨做出效果,所以世间以为模糊即浑沦也。唯笔墨俱妙无笔法与墨气之分则真浑沦也。即一笔下去既是笔亦是墨苍润兼有,否则笔是笔,墨是墨,或板或结或刻,皆非精妙可言。


7月22日晴

  今天临第二段,逐步掌握了龚贤的作画程序:1.以中间墨色勾皴出山石的轮廓及内筋。2.加皴宜先干后湿方得鲜明爽朗,反之则会出现板滞之病。3.淡墨和极淡墨也须见笔曰皴染,需浑沦处或需统一在一个色调之中的部份待最后统染。4.提、皴染数遍后,第一遍的轮廓已

不明显,山石的前后关系、结构关系.此时便需要重新调整,提,即起到这个作用。如工笔画中的开脸,使画面爽朗清新,提不可按原来的轮廓线重勾,可略错开,但大多数的第一遍线还保留了下来,若处处重勾,则会板滞。

  点是浑厚的重要手段,点有浓点淡点之分.淡点使其厚,浓点使其醒。披法也分为干披与湿披、浓皴与淡皴之分。皴与染常常彼此不分,曰皴染,即笔上的水分已不太多的时候,此时便可连皴带染,皴染之功能是为使画面浑厚丰富也。龚贤在画中纯用擦笔不多见。


7月23日阴

  今天临了一平方尺,难度最大的是点子(苔点),那错落有致的关系不好掌握,龚贤的皴法为平头皴,即上实下虚,有藏锋意识。

  上午10时许贾又福先生携全家及李金满、刘荣到故宫绘画馆参观,见我席地而坐,及临画的艰难状大发感概说:“已有成就者尚能如此虔诚地学习传统,难得难得”。我无言以对,心里想前贤所下的功夫远在我辈之上,我们是先天不足,这一课理应补,不足为奇.人要有战略眼光。



7月25日多云

  学习龚贤要从白龚入手,龚贤在50岁前画的多是“白龚”;即以线为主、辅以皱擦,结构严谨,穿插有序,有着严格的造型意识。同时笔笔交待清楚毫不含糊,不靠染墨来遮丑,同时,白龚时期也形成了龚贤的语言风格:梯形的树枝,方折的山石,并列的各种点苔、点叶,前后物体的穿插重叠,以浓墨提醒前后关系,以淡墨披染凹处。白龚是黑龚的基础,黑龚是白龚的发展。

  画前后物体重叠时要把结构交待清楚,尤其要用干笔层层披染,不能急于上湿墨,否则不空灵,不爽,易堵易板。



7月28日阴雨

  实处难,虚处尤难。虚处既要交待丘壑的走向、结构,又要含蓄浑沦,笔笔画的是形体,又不可过于清楚,过于清楚则板、刻、跳。

  要善于画极淡处,而又要有笔触,方能见精神,善此者则层次丰富,使山川有光色感,此乃墨分五色之功也。

  山石的最深处先以干笔披擦,再以浓墨点苔,后以浓墨勾提,最后统染,使之笔笔层层有法有程序,切不可填墨,若无披擦点染,无结构内筋,则软、则薄、则板。

  画的前景以干笔层层皴染为佳,统染要慎用,一般说来,统染或不见笔的皴染,一定要在有形的皴擦的基础上进行,否则无骨、无序、无纹、无理。


7月29日阵雨

  龚贤的〈溪山无尽图〉纵27厘米,长约725厘米,若按面积算还不到三张四尺宣纸那么大,但龚贤花了近两年的时间才把它画完。遥想当年他的心态:偶然得到一张宋库旧纸,十分珍惜,考虑着画什么,怎么画,最后选择了“通册”的方式来画.即装裱成一尺长的册页,页页相连,待其展开便成长卷。他细心画了稿子,然后在正稿上三日一石五日一水,遇到心情烦闷或身体不适时便停笔不画,又遇严寒酷暑则将画束之高阁,就这样在无人逼迫的不执著的心态下精心画完了这幅画。对于我们后人来说,首先应该学习龚贤的是他的这种治学态度。

  临了20天仅画完此卷的一半,明天将整个展览细细地看一遍,便告一段落。

  我欲将自己所临之作装裱出来,供学生上临摹课使用。又蒙贾又福先生作跋,其跋曰:“今岁盛暑酷热窒人,世间风流文人雅士觅凉仙乡寻常事矣,唯许君仁龙端坐故宫绘画馆地,形单影只寂寞以对,静抚半千佳作,欲窥龚氏堂奥自强自若,余亲见之。古人所谓沉沉寂寂吼动乾坤,又谓学道之人默以养真,其云许君仁龙耶?嗟乎哉。”

  

  通过临画,有几点感想一并写出来。

  佑画养气

  学习传统,读书临画,除掌握前人的具体笔墨技法、造型手段外,最重要的还是培养一种气息,气息者品格修养之总和也。这气息有正气、邪气、大气、小气、平和之气、狂燥之气、豪气、俗气之分;也有文野、雅俗、高下之分。气息通过人的言行举止、谈吐而流露出来,若从事书画的工作则直接通过笔端流露出来。我们临画,就是去体会前人笔墨中的藏锋、中锋的含蓄,行笔平稳的静穆,力如锥刀的凝重,苍润相间的均衡,错落疏密的秩序,通过这些具体的笔墨美学,构成着一种人文品格的气息。王国维称这种品格气息为“古雅之美”。孔子则把其称之为“文质彬彬”,他说“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我们学习传统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要把人先天粗野幼稚的一面逐渐转化为文雅和成熟。古人所谓“书卷气”、“士气”也是指这个气息。当然在明清的数百年里,文人士大夫把这种书卷气、士气异化成了一种贫乏苍白的表面形式,变成了“文胜质则史”的缺乏生命、缺乏人性的陈旧东西。但在强调个性的今天,我们如果不适当地培养传统中的书卷气、古雅之美等修养和气息,那么,不管我们怎样在形式上创新、材料上更新、技法上标新,都将陷入粗陋浅薄的境地。


  贵在学习原作

  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虽然给我们提供了学习古今中外名作的方便,学习者可以在家里对着几本印刷精良的画册去临摹学习,若背着画板拿着笔墨纸砚去展览场地临摹则费力又麻烦。但是,临摹印刷品与临原作这中间的差距是很大的。记得林散之先生在其书画集的自序中提到,他在30年代经乡贤张栗庵先生引荐,负岌上海向黄宾虹先生求教。黄先生看了他的画后说:“君之书画,颇具才气,不入时畦,惟昧于用笔用墨之道,所为殆从珂罗版摹拟而成,模糊凄迷,真意全亏”。黄先生复出所藏唐宋以降名家真迹,口传手授……。这里黄宾虹先生指出学习前人的作品贵在临摹原作,才能得其笔精墨妙的真意。面对一幅原作,我们可以看出作画的先后顺序及用笔用墨的微妙变化,以及用什么纸、使何种墨等等,至于画面传达出来的神采更是印刷品无法相比的。在没有条件临原作的情况下,一定要争取一切机会多看原作,看一遍往往只留下大概的印象,多看几遍就可以加深理解。用心读画常常胜过无心临画,古人学习传统大多也是用的这种读画的方法。龚贤在其(二十四巨册)跋中写道:“十年前余游广陵,广陵多贾客,家藏巨镪者,其主人具鉴赏必蓄画,余最厌造其门,然观画则稍柔顺,一日坚欲探其筐筒,每有当意者归来则百遍幕之,不得其梗概不止”。当时龚贤四十多岁,按现在的称呼为“中青年画家”,但他为了看原作,只好柔顺的到富豪家中“尽探其筐筒”,回到家中则百遍幕之。这种背临的方法,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法,容易巩固对原作的理解和体会。总的来说,我们今天的学习条件要比古人优越得多,遇有好的展览多去看几次,除花钱买张门票外,不会有别的麻烦。若在古代,珍品大都藏在各地有钱的人家中或集中在宫廷,都是秘不示人的,唐太宗死后还要把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带到坟墓中去。鉴于此,我希望现在的青年画家和美术院校的学生多看、多读、多临原作,避免坷罗版的“真意全亏”。



  一点建议

  目前北京的几个主要博物馆和展览馆,大多是展出现代美术作品,唯故宫博物院绘画馆常年都有古代美术作品的陈列和展览。1995年故宫建院70周年曾展出晋唐宋元名作,19%年连续举办了海派画家、明清金陵八家和扬州地区精品展。这些艺术珍品为我们从事美术教育、创作和学习的师生提供了难得的学习借鉴机会。但与此同时,目前故宫的几道门票钱对于尚无分文收入的美院学生和工资微薄的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开支。我们进故宫并非游览,而是直奔绘画馆看画,看一次不够,往往需要反复看几次,这样很难付得起门票钱。我见到不少学生咬牙买一张门票到绘画馆看一整天画,中午带点干粮充饥。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不能反复看,只好忍痛割爱了。而去绘画馆参观的游人却是很少的,这样,前人的珍贵遗产没有得到充分的学习利用,没有取得应有的社会效应,这对于展览的举办者来说也是一个遗憾。为此我跟故宫群工部和展览部的同志探讨是否可以给美院师生在门票上予以优惠或免票,作为互惠,美院也可以为故宫培训一些专门人材,他们都表示理解和支持。展览部的同志甚至准备筹划一次针对美院学生的临摹展览,使故宫的藏品充分发挥作用,使故宫成为培养美术人材的重要课堂。这些想法的真正落实,需要由美院、故宫的双方领导进行协商。我想只要是符合国家人民的利益和有利于教育事业,任何困难、任何问题都是迟早能够解决的。

  这次我得以顺利的临摹及组织附中的学生观看故宫举办的明清金陵八家的展览,首先要感谢故宫的杨新杯院长和故宫群工部、科技部的诸多同志的帮助和支持。


  (文章来源于《美术研究》1997年第2期)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许仁龙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